年内202家港股上市公司 斥资750亿港元回购
本报记者 许 洁 港股回购浪潮仍在持续,年内10月19日晚间,家港超过40家港股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股上港元《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同花顺数据发现,市公司斥从10月19日至10月20日记者发稿,资亿有44家港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共计耗资约5.84亿港元,年内其中,家港以2.36亿港元位列第一,股上港元位居第二,市公司斥太古股份、资亿紧随其后。回购 此外,年内同花顺数据显示,家港今年以来港股已有202家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股上港元2021年同期为157家,同比增长约29%;回购总金额达750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288亿港元,同比大增160%。 从数据来看,无疑是回购大户,年初至今回购金额达245亿港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26亿港元。腾讯控股不但成为今年以来港股回购金额之最,也达到其历史上的回购金额之最。 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谢宗博表示:“目前,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已经创下了港股自2002年有回购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金额最大的就是腾讯控股,其去年同期回购金额只有26亿港元,今年的回购金额涨了近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的药明生物回购活跃,也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家生物技术类公司。从10月初至今,药明生物共有9次回购,斥资17.72亿港元。“药明生物大手笔回购还挺令人意外,因为其自有现金流看起来并不是很充裕。”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那么,腾讯控股后续会不会继续回购?现金流是否足以支撑?腾讯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已进入财报静默期。” 谢宗博表示:“上市公司在做出股票回购的决定时,要重点考虑资金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回购,回购的比例要适中,不能对公司的经营和资金流造成影响。有的公司回购之后,本身的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指标与回购前没有大的改善,反而因为回购导致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明显下降,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维护股价的作用,甚至还会进一步拖垮公司业绩,影响市值。” 除了提振信心,港股上市公司回购还会对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影响?陈达直言:“港股公司回购的含金量其实很高。因为港股市场回购的这部分股票要全部注销掉,不再流通,其实是直接回报股东的一种方式。” 对于港股市场火热的回购现象,谢宗博提醒称,“企业做出股票回购的决策,必须做好保密工作,防止相关利益方利用回购行为来实现非法利益。监管部门应对上市公司实施股票回购设置财务门槛,避免公司有不切实际的回购行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最高500亿!万科拟大手笔新增“发债”额度,前十月合同销售金额同比下滑33.5%
- 从高校火到全国 西大魔芋借新电商寻求千亿市场
- 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西安:西部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
- 华尔街最佳策略师:美股熊市可能在明年年初结束
- 年利率最高4%!首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发售,试点有何特色?
- 10种巧妙构图,让你的“随手拍”不再无聊
- 开润股份推5折股票激励计划仅授予3高管,营收半年增33%远超考核目标被指输送利益
- 银联商务推进合规调整 中金支付九成股权挂牌转让
- 三星的成功,李在镕该向谁复制?
- 冬季草莓快来了!6元一颗“错峰”草莓提前吃,商家称“贵”因成本翻5倍
- 科力远订单充足前三季净利预增323%,拟2.54亿收购产线布局锂电全产业链
- 上市未果之际,美即时配送公司Gopuff再裁员200多人,有员工在视频会议中接到通知
- 金融街论坛年会声音:中国经济巨轮将继续破浪前行
- 财政部规范国企拿地政策满月 地方城投仍在土地市场“狂奔”
- “矿茅”买买买!紫金矿业十天三次“抢矿”,125亿购两座金矿一座钼矿
- 中天科技加码储能股价一年大涨177%,深化业务转型四个月揽获70亿订单
- 北京经开区:提倡非必要不流动,宅家不离家
- 家电厂商线上求量、线下求额
- Meta股东呼吁削减至少20%工资成本 并限制元宇宙支出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