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车展时隔4年拉开帷幕,中国车企风头劲!
[环球时报赴法国特约记者 昭 东]时隔4年,巴黎作为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车展巴黎车展17日重新拉开帷幕。本次展会口号是时隔“变革正在进行中”,电动车成为展会的年拉“重中之重”。德国宝马、开帷大众,幕中以及美国、国车意大利、企风日本、头劲韩国的巴黎大多数汽车品牌都没有参展。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车展在许多欧美大企业缺席的时隔情况下,本土作战的年拉法国车企成为最大主角,法国总统马克龙亲临雷诺集团的开帷展位。紧扣车展主题,幕中法国企业纷纷吹起新能源之风,两家初创企业NAMX和Hopium展示了旗下氢动力的概念车。法国正准备推出一项新的电动车补贴计划,使民众能够以每月100欧元的价格租赁电动车,购车者在购买价格低于47000欧元的电动汽车中则获得高达6000欧元的优惠。配合这一政策法国巴黎银行等非汽车企业也踊跃参加展会。 本届展会的另一大亮点是中国车企的强势出击。近10年来,记者几乎年年参加欧洲车展,见证了中国车企的展台从冷冷清清到如今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变革过程。本届车展上,比亚迪在1000多平方米的展台上展示了唐、汉、Atto 3等车型。 比亚迪的一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比亚迪在欧洲有20多家合作企业,包括博世、ZF、米其林等欧洲顶级汽车部件供应商,还与壳牌展开深度合作。今年,比亚迪的电动车将在8-10个欧洲国家上市。据德媒介绍,Atto 3起售价为42245欧元,汉起售价70805欧元,唐SUV起售价71400欧元。 长城汽车的展台更大,有1500平米,主要展示其旗下的魏牌和欧拉品牌。长城汽车德国研发总监韩强对记者表示,此次参展也是因为这两个品牌正在欧洲多国上市,主要市场在德国、英国和瑞典等。韩强坦言,现在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主要困难有两点:一是售后,现在主要依赖欧洲当地的合作伙伴;二是产品如何满足欧洲的本土需求。还有其他中国汽车企业也带来了自己的产品。YOYO汽车展出一款微型电动车,该品牌创始人告诉记者,这款车已经在德国、意大利等国上市。 中企扎堆亮相巴黎车展,也引起德媒关注。“德国编辑部网络”称,德国制造商大量缺席巴黎车展,他们的位置被来自中国的新品牌取代。不少行业专家认为中国品牌的出现预示着他们的汽车将很快成为欧洲当地街景的一部分。管理咨询公司思略特的一项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9%。 “中国汽车走上快车道”,德国电视二台报道称,欧洲的汽车业仍处于衰退的边缘,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进军欧洲市场。被称为“汽车教父”的汽车经济学家杜登霍夫教授分析称:“中国市场复苏早。中国制造商也在利用中国运转良好的汽车市场将他们的产品带到欧洲。” 尽管欧洲汽车业在能源危机、供应链困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困难重重,但普遍对中国市场报以期待。1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公司正不断在中国增加本土研发投入,并持续拓展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我们不仅仅是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多创新,同时也是立足中国,为全球市场带来创新。” 对于记者提到德国政府要求德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及美国政府可能限制国际企业与中国合作的问题,康林松表示:“我们相信,一个公平竞争、规则明确的全球贸易体系,才能创造共赢。而贸易保护主义则会扼杀经济增长。”他还表示将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这是梅赛德斯-奔驰最重要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操作不当或亏30%!还剩最后2小时,这只可转债将被强赎!(附攻略)
- 美国零售、工业产出远低于预期,市场的“软着陆”美梦崩了?
- 今世缘出资4500万元入伙淮安高投毅达贰号 已取得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
- 通胀降温趋势再获有力证据,美联储2月加息25个基点?
- 江西超300台烂尾,免费安装的“共享电梯”究竟靠不靠谱?
- 剑指2024发布雷军亲自上阵 小米汽车冬季测试照曝光
- 韩国老年人贫困率达37.6%,2025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 11月中国美债持仓余额续创12年新低,四个月来首次净卖出长债
- 考上好大学 有人却得了“空心病”
- 桥水基金在华资产管理规模翻番 目前“强烈看好”中国短期债券
- 恒生科指午后跌幅扩大至2% 快手跌近7%百度、哔哩哔哩跌近4%
- 官方回应称“强国交通”与交通运输部无关 业内:未来出现国家级出行平台的可能性不大
- 重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4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746例
- 交银百亿级基金四季报|王崇加仓顺丰,何帅新进爱博医疗,杨金金重仓电力股,多人加买广联达
- 手机影像的未来?外媒预测手机摄像头发展趋势
- 博时基金市场点评1月19日:两市震荡上行,计算机行业领涨
- 活久见!7000元资金撬动,亿达中国暴涨227%,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 小鹏汽车-W授出合共321.46万股限制性股份
- 全球股市今年开局强劲是假象?瑞银:押注通胀消退仍为时过早
- 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 搜索
-